在美國討生活,最困難的不是說英文、不是害怕種族歧視、不是食物貴桑桑都買不起、也不是酒量不夠 Party 不夠嗨。最讓人感到困惑和有挑戰的,是那個很不一樣的「Social Norm」(暫且稱為社會規範吧)什麼時候要說話或不說話、介紹自己的方式、笑話要怎麼講、要怎麼跟不認識的人微笑握手…這些相信是所有海外學子天天會遇到的問題和小尷尬(我自己常常驚訝:為什麼我講的笑話總是沒有人笑?)。如果把場景帶到了弱肉強食的求職生態系裡面,身為國際學生的我們常常迷惘又不安。

在美國,Networking 是從小就訓練起

有別於多多少少強調『樹大招風』並且提倡謙虛美德的台灣,美國喜歡學生自信、出頭、舉手發言。在社交場合裡,我們常常看到聽到同學們主動說出自己優點,大肆行銷自己;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這麼做是有原因的-因為在美國非常強調「networking」,一個「主動累積人脈網」的概念。人脈網不是與生俱來,不是靠你爸媽是誰,而是必須主動靠自己爭取的。

要累積自己的人脈,就必須要把自己推出去,讓大家認識你。大學教育是一個青少年轉換成職場新鮮人的過程,而美國人的理念是:訓練成長中的孩子這種主動積極的人際觀念,養成「networking」好習慣,在往後人生的道路上懂得經營累積自己的人脈圈。

秉持著「It’s not about what you know, but who you know」這句名言的概念,美國社會裡充滿著各種讓大眾累積人脈圈的活動。舉凡產業聚會(我所在的加州就有數不清個創業聚會定期舉行!)、社交同好聚會、徵才活動、議題研討會、以學校為單位的alumni(校友)活動等等,不勝枚舉。在各個場合裡,大家交換名片,認識新朋友,好不快活。

你會覺得:這有什麼難的?還不就是吃吃喝喝聊聊天交朋友,到哪裡都一樣!錯了,其實 Networking 也有分好壞、專業與否。同樣是 Networking,有些人替自己塑造了討人喜歡的形象,有些人則相反。

說話的策略:美國人腦子結構跟我們不一樣!

不是講太多,就是沒有存在感

很多學生覺得話說的多就是厲害,於是好不容易搶到了說話機會,就滔滔不絕。而我們的英文又沒有特別好,於是整整五分鐘,旁人都在聽你一個人支支吾吾的講自己多優秀。英語是個很直接的語言,美國人習慣條列式的,非常簡單的表述方式,與我們散文式的溝通習慣不太相同。我們很習慣論點與論點環環相扣,但我每每這樣與美國朋友溝通,不出30秒他們就霧煞煞了。因此我們必須訓練自己「15秒快狠準原則」要說的話,能不能一個論點或是問題保持在 15 秒以內?要自我介紹,能不能去蕪存菁,5 秒鐘就讓人印象深刻?

另外,還要切記「迷你裙理論」:說的話要像辣妹的迷你裙一樣,長到可以遮住重點,但是卻短的吸引大家的興趣!

資料來源:商業周刊

分享本文 |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