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使用者經驗相關資源的 uxdesign.cc 回顧了 2015 年的 UX 設計,並展望 2016 的趨勢,列出了 10 點,包含趨勢、工具、案例的使用者經驗分析與分享,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兩年 UX 的變化吧。

1. 我們對介面的崇拜來到盡頭

2015 年, 很多人終於把 UX 正式列為履歷上的技能,但還是得花很多時間動手修圖製作界面,而這樣的日子快要結束了。當然不是說 UI 會消失,但是隨著時間過去,UX 設計師漸漸不再將重心放在 UI 上了,以下是各地設計師們提出的原因。

大家看起來都一樣

現在的瀏覽器和作業系統,都已經建立了一套成熟的視覺語言及互動模式,再加上在愈來愈受歡迎的平面化設計,讓每樣東西看起都很像。

互動模式健全

如果你要設計新的門把,不必重新設計齒輪,而且只要有兩三種不同類型的門把,大概就足以應付各種用途。為了創新而創新,可能只是自找麻煩,而且長期來說可能會造成很多使用上的問題。重點是,新的設計想幫使用者解決什麼需求?設計師開始注意到對使用者最重要的是:用熟悉又方便的方法,完成一件事。

App 不再是終點

App 現在不再是使用者的最後一站,它將原始資料轉化成可以使用、互動的資訊。現在使用者打開 app 看天氣的次數愈來愈少了,對使用者最有用的方式,是在下雨前 15 分鐘跳出提醒。就像 iOS 的通知中心、 Android 的 Google Now 即時資訊,都能從通知畫面直接讓使用者進行下一步行動,未來使用者接觸到 UI 的機會也愈來愈低。

新的互動方式不再需要新開視窗

人工智慧在 2016 年愈來愈受歡迎,像 Facebook M 這種更聰明的演算法,只要在 Messenger app 下指令,它就會幫你處理,第三方服務不用透過自己的介面,就能替使用者完成任務。當然對話背後的邏輯和腳本還是要有人設計,不過未來的「介面」可能不再是介面了。

2. 尋覓對的原型設計工具

世界上的設計師在幾年前開始了解,打造數位產品時原型很重要。傳統開發使用的靜態版面無法滿足設計師的需求,原型設計工具便開始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讓設計師可以記錄同一版面的不同狀態,像是動畫、轉場、互動細節,這些都很難用靜態文件記錄。

相對的,很多公司注意到這樣的趨勢,每週都會推出各種原型設計工具,InVision, Marvel, Principle, Atomic, Sketch, Axure, Adobe Comet,等等,他們試著用不同的角度來解決一樣的問題,目前也沒有哪樣產品具絕對優勢。

未來的走向如何?原型設計工具如雨後春筍冒出,我們又願意花多少時間去學習每一樣產品的邏輯?這樣下去設計工具會變得比設計師還多,這個產業將無法規模化。

希望 2016 年會出現一款原型設計工具,讓設計師能更快完成工作,或著更進一步,除了框線和原型以外,還能出現兼顧其他 UX 設計工作的工具。

3. 考慮時機和時間

不久之前,每個團隊內必備一位資訊工程師,來處理網站或 app 上複雜的資訊,數位設計師常常在對抗擁擠的版面,因為資訊實在太多了,每樣資訊都很重要,又希望使用者能通通看得到。

為了讓使用者第一時間就能找到想要的資訊,現在我們開始依據時間來設計,從「任何時候都能呈現所有資訊」,變成「在對的時間提供對的資訊」,例如:

– 在呼叫 Uber 前先設定上車地點。
– 等車的時候可以看到預計抵達時間等相關資訊。
– 一下車便收到評價提醒。

人們想要一次處理一件事,而且要一步一步來,而非一次跳出一堆選項要你填。隨著各種裝置和感應器進步,2016 的使用者經驗應該會更線性,使用者已經習慣了簡潔又方便的線性體驗,設計師的工作也將更專注於時間或空間上的某一點,網站導覽也變得又高又窄,設計將超越影像和畫面,而圍繞在使用流程上。

對互動設計師來說,2016 將非常精彩。

(Photo Credit: Juhan Sonin)

4. 使用者經驗扮演的角色

UX 設計師終於在各大公司組織中佔有一席之地,2015 年使用者經驗成為必備,愈來愈多 UX 設計師有權力管理整個產品的使用者經驗。

但是 UX 設計師的角色定位也愈來愈有爭議,因為每個環節都會影響使用者經驗,所以就出現 UX 工程師、UX 架構師、UX 前端工程師,使用者經驗的概念變得無所不在,未來甚至可能不會再強調 UX。

那如果人人都要負責使用者經驗,UX 設計要做什麼?身為UX 設計師未來最大的任務,就是讓團隊裡從產品經理到客服,都能瞭解他們在使用者經驗上扮演什麼角色,需要做哪些事,UX 專業會更偏向協調同事工作的關鍵角色。

另一方面,揭開 UX 神秘的面紗後,UX 設計師就能聚焦於更專業的領域,像是內容策略、使用者經驗研究、易用性、還有互動設計等。

(Photo Credit: Mike Licht)

5. 公司就像新一代部落客

以前看到關於 UX 的有趣文章都來自該領域的專家,現在你點下連結,文章作者卻是 InVision、UXPin、Adobe 等知名公司。

2015 年流傳最廣的文章多是來自企業的部落格。

這當然是好事,表示企業已經開始正視使用者經驗,大企業發表的文章也為使用者經驗領域帶來更多人氣,UX 設計師的行情也會更好。

既然使用者經驗是由許多人共同營造而成,不是獨立作業,公司的角色則貫徹整個產品生產過程,所以由公司層面來談論比一個人講解更全面。

不過缺點就是,公司寫這些文章不是作慈善,他們要點擊率、SEO,他們要成為使用者經驗、設計和製作原型方面的意見領袖。為了衝流量,結果就是文章內充滿了關鍵字、廣告連結還有騙點閱率的標題。

所以 2016 年請謹記:每次你點進那種文章,要注意他們是不是在推銷什麼東西,推銷不一定是壞事,但你必須有所警覺,而進一步的問題就是,新的一年還有沒有作者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撰寫更公正的使用者經驗文章?

6. 內容策略取代資訊架構

10 年前的公司都一定會建立官方網站,裡面塞滿各種相關內容,找個合理的方式整理起來。而現在一間公司都有好幾個網站、微網站、行動版 app、社群頁面、部落格、影片頻道、內網、Slack 群組等,愈來愈多。

這些平台每天都要更新資訊,就必須要有專人管理這些資訊該如何發布、在哪裡發布,並講這些規劃成更大的內容策略。

這不是新鮮事,但 2015 年,內容策略在產品設計中的合作規模,明顯變得更大了。

7. 「人」才是趨勢核心

2015 年許多智慧手錶面世,但它們要解決的問題到底是什麼?我們要的不是帶著一堆東西跑來跑去,而是要讓我們正在用的東西更智慧。智慧手錶在小小的空間裡塞進太多功能,犧牲易用性換來新奇感。我們應該要設計對使用者有意義的東西,解決他們的需求,就像 Nest 或 Google OnHub 一樣,利用人們早就在使用的物品,來解決他們碰到的問題,而非強迫他們改變使用者行為,逼他們把最新硬體吞下去。

2015 年物聯網大熱門,但經過一波熱潮後,產業開始了解,人們無法接受文化和個人行為改變得太快,而對於這種變化速度的掌握,可望成為推行新產品的助力。

與其做一堆能連網的小玩意,不如先讓大家早就在使用的物品變得更智慧。

8. Slack 讓我們重新學會交流

2015 年,我們見證擁有優秀 UX 的 Slack 崛起,世界各地的設計師也聚集在 Slack 上的各種頻道討論易用性、工作,或是單純閒聊。

線上的討論早就存有各種形式,從電子報、臉書,到 LinkedIn,不過 Slack 有些特別的元素,讓它不只是一時的流行現象:

– Channels 幫你過濾掉不重要的雜訊,讓你可以選擇要加入哪些對話。
– 即時訊息讓社群成員形成了新的溝通機制,比如說邀請大人物來舉辦大哉問(Ask Me Anything)。
– 因為 Slack 一開始就是設計在工作上使用,所以內部的使用者行為都和專業相關,除了一些 GIF 動圖以外,沒有其他的干擾因素。

雖然不知道 Slack 的熱潮還能持多久,不過 UX 社群的討論還是要靠設計師們來實踐,明年多追蹤一些相關討論 channel 吧。

9. 回歸使用者需求

要設計成功的數位產品,最大的挑戰在於掌握使用者的情境、慾望和需求。以技術觀點來看,現在要添加新功能並不難,但若未經過適當的研究,可能就會弄錯使用者真正在乎的重點。

萬一沒有處理好,這將會傷害公司的業績和品牌觀感。

既然現在 UX 設計不再將重心放在繪圖,不如就讓我們利用這個機會,回頭看看被長期忽略的使用者研究方法。畢竟你為產品改了半天的設計,結果使用者卻不領情,也沒解決到真正的問題,那就是白費功夫了。

希望新一代的使用者測試工具能像原型設計工具一樣進步,讓研究方法更易用,並且和設計過程深入整合,這樣不論公司規模和預算多少,都能有像樣的使用者研究資訊可用。

相信 2016 年設計重點將從視覺回歸到人身上。

資料來源:uxdesign.cc

分享本文 |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