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文章,是給準備在網上創業,或剛在網上創業、仍然未能收支平衡的朋友去看。

很多人開始網上企業,都會經歷類似的心路歷程:首先想好一個題材,認為網站建好之後,就可以吸引大量眼球,自動就變成商機,再得到賺錢機會。至於網站可以點賺錢,賺幾多?唔知,到時先算啦;有 Hit Rate 自然就會有錢賺啦,也許到時會有個傻佬,俾十億八億收購網站呢 …

如果你是網企的創辦人,當年都有這個想法, Well ,你不是孤單一人,其他創辦人在開始之時,大多數都是這樣想的。結果如何?如果幸運地,網站並不受到歡迎, Hit Rate 低得可憐的話,你會把它放在一旁,每個月也不用蝕很多錢;如果不幸地,網站獲很大的支持,當中可能有 1/1000 機會,真的有人用錢把網站收購,但 999/1000 的機會卻跌入一個困局,網站愈受到歡迎,電腦、人工等開支就愈多,而收入卻不甚理想,繼續營運每個月都要蝕錢,但關閉又唔係好捨得,追求「唔使蝕」變成公司的首要目標,但做極都做唔到,真慘。

今天重點是要賺錢 不是 Hit Rate

今天搞網上企業,與十多年從不同,因為以前只要網上平台受到歡迎,就容易用高價賣出;但十多年過去了,大部份蝕錢的網企繼續蝕錢,賺錢之路遙遙無期,變成今天不會賺錢的網企,是沒有人會買的。所以今天網上的創業者,除非你具有像騰訊的規模,否則開業時第一點要搞清楚的,是企業的 Revenue Model ,而不是受歡迎的程度。 Hit Rate 可以放在第二位或以後,但絕對不是第一。

網上企業的賺錢方法,我把它分為五類。

第一種 – 靠廣告賺錢

Business Model 是成為內容提供者 (Content Provider) ,提供豐富及實用的資訊,例如是新聞娛樂等,或是建立一個虛擬社群的 Social Network 如 Facebook / Discuss ,然後植入廣告賺錢。這是舊世界的 Revenue Model ,傳統電視、報章、雜誌都是利用這種模式,以前成功的例子很多;但在網上的世界卻很困難,因為市場上第一位的企業,會取去大部份的廣告費,第二位還可得到一些,第三第四位就要虧錢了。例如全港最多人看的新聞網站,估計應該是蘋果動新聞,但今年上半年壹傳媒的互聯網分部業績,卻是蝕了三千萬港元!因為動新聞的對手,並不是其他本地新聞網站,而是像 Facebook 、 myTV 或 YouTube 的重量級拳手,這場仗是超難打的。

第二種 – 在內容中植入廣告

新舊世界在近年都開始盛行, Facebook 利用 Sponsored Stories 的建議專頁,把廣告和朋友訊息混在一起;在舊世界中有「產品贊助商」,例如當年的電影「無間道」,劉華買 HiFi 大特寫擦了銀行信用咭,朝偉和秋生再到銀行分行的保險箱,埋單就是二百萬港元。TVB 是這方面的專家,一套劇集可找四至五個這種「產品贊助商」,收入超過一千萬,足以支付所有的成本開支;至於電影《我愛 HK 開心萬歲》,就由頭到尾都是廣告,真厲害。

第三種 – 向使用者收費

成功例子有網上遊戲,以及本來要付費、但在網上以折扣價看到的報章雜誌,Dropbox,等等。因為這是對消費者「從零到一」的挑戰,很多人誤以為只要把內容做好,向客戶收取一角幾亳,應該沒難度吧?但事實卻告訴我們,在網上世界把客戶要從免費變成付費,難度較徒手攀登珠穆朗瑪峰更高。

第四種 – 網上銷售

取勝重點是物流技術,不是靠網站。網上銷售是 Long Tail 長尾理論的生意,售賣那些非主流的 80% 貨品,以種類的數量取勝,給客戶一百萬種貨品的選擇,但每年平均只賣一件,那就可以賣出一百萬件貨品而獲取成功。所以 Amazon 可以成功,但當年「蘋果速銷」的商業模式,利用直銷方法賣可樂、洗頭水等日用品,必死無疑。

第五種 – 利用網站的平台,再開發關連的賺錢業務

試想想這個問題:一個 Content Provider 的網站,最重要的資產是甚麼?很多人會認為是 Hit Rate 、關注度、用家數量、知名度等 … 但我卻認為是網站的影響力。影響力是可以變成收入的,例如荷花親子雜誌的嬰幼兒產品零售店, Quamnet 、新城財經台及經濟日報搞理財講座及投資課程,都是利用 Content Provider 的身份,在市場建立了公信力,然後再推介及售賣產品。

先清楚定位 才知道該做甚麼

假如你是網企的創辦者,在看了以上文章後,請想一想自己的定位,到底是以上五種的哪一類別?當清楚定位以後,就會知道該做甚麼。很多人都以為第一種方法最容易,但事實上並非如此;舊式傳媒行業要單靠廣告賺錢,成功並不是很困難,但網企要行這條路,九死一生。

如果以上五種都不是你的類別,只希望創造一個極受歡迎的網上平台,然後從天而降一個傻佬,花數以億元買了你的網站,然後搞上市,發新股,再分拆上市,再配股抽水 … Good Luck 。

資料來源:林一鳴

分享本文 | Share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