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essen Horowitz(a16z)是美國目前的頂級風險投資公司之一。他們剛剛撰文描繪了未來他們重點關注的 16 個領域,看完你會覺得,未來其實比想象的還要近呢。

其實我們不按「主題」投資,我們投資的是擁有突破性創意的創業者。所以我們一般不會按照某個行業預設的一些理論進行投資。雖然這樣說,我們也同時在做一些思考和觀察。下面這 16 個領域就是我們未來會重點關注的投資領域:

5. 容器 Containers

註:Container 容器,是在編寫程式語言中封裝和跟蹤零個或更多個組件的對象。

試想一下,現在所有 APP 可以在同一台智慧型手機上運行的手機不存在,每一個 APP 都需要一個新的獨立的硬體支持。也就是說如果你要實現發電子郵件、玩遊戲等功能的話,你得帶著一袋子的手機走來走去。

這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是原本的模型設想就是這樣的:不同的應用程式有不同的硬體支持。即便一個 APP 不被使用,硬體和作業系統照常需要運行,仍然耗費電力和資源,實在是低效。(用一袋子手機打比方來說就是:即便你今天使用的功能只是發郵件,但是這一整天,你還是得帶著你那個用於玩遊戲的手機走來走去)。

隨後就出現了虛擬機器,運用集成電腦的思路使得各種 APP 能夠在同一個硬體上運行。因為軟體可以在硬體上獨立運行,從而使得內存的利用率提高了3到10倍。從數據中心的角度來說,虛擬機器使得我們並不局限於一個特定的作業系統,我們可以在同一台機上同時運行 Windows 和 Linux 兩個系統。弊端在於,虛擬機器必須倚仗一層夾在硬體和作業系統中間的全新軟體系統來實現,同時還需要一個全新的作業系統來管理。這就像一個作業系統疊加另一個作業系統,從而大大影響手機的運行速度,客戶體驗也變差。

如果虛擬機器可以直接在 CPU 上運行,並不需要中間層來實現,那麼這將會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 Container 出現了。Container 和虛擬機器實現的目的是一樣的,是為了實現APP 能夠在硬體上共同運行的另一種方式。但是 Container 可以在不倚仗中間層的情況下運用智慧化控制實現應用程式的獨立存在和獨立運行。

為什麼是現在出現?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麼?
Container 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東西。他們存在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了。但是現在風靡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因為 Windows 在數據中心沒有那麼流行了。和集成器相比,虛擬機器存在的劣勢在於無法在集合型作業系統上運行。就像 Windows 在 Linux 上運行。二是微型服務 APP 的架構使得Container 充滿動力。這些 APP 架構非常適合 Container,因為他們可以像樂高積木一樣獨立拼接。

系統管理人員發現 Container 之所以好的秘訣在於,它適用於應用程式的各方面,無論是裝置本身、作業系統或者其他相關的部分,它都是一個集合的整體。同時在避免超負、負荷、以及功能測試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從而使得將很多 Container 放在同一主機並實現行動的便利變得非常容易。

在我看來,Container 的下一步在於數據中心的完善,將所有的 Container 統一為一個大電腦或者一個客戶終端。現在很多的應用程式就像分散的系統,應用程式沒有被設限於一個 Container 內。一個應用程式可能存在10個 Container 在一起運行。如果有 1000 個應用程式,就有10000個 Container 在運行。或許我們可以使用一個包含全部相互依賴的應用程式的大數據庫。

所以這就需要一個總樞紐,管理操作環境並在考慮合理負荷、可靠性以及操作性的基礎上,使其被充分利用。這也是衡量一個數據中心運行良好與否的關鍵。最重要的是對整個操作環境的綜合掌控。這也正是目前亟待實現的。

6. 數位健康 Digital Health

整個美國只有約100萬的醫生,但他們馬上就有幫手了。

想想 CT 掃描,或者任何現代醫療設施,沒了裡面的程式碼它們就什麼都不是。寫程式碼的人很有可能沒有醫療背景,他只是被醫療設備商家認可並雇來寫程式的。如今,代表著現代醫療基礎的設備通常由會寫程式但沒有醫療背景的人編寫,由懂醫療但不會寫程式的人操作。
所以,很大一部分的醫療其實是由沒有醫療背景的人實現的。

此外,設備的內部工作機制像黑盒子一樣; 醫生們通過銷售方提供的UI進行操作,通過檢索他們腦中的數據來分析讀數。不過UI正逐步優化,對醫生的分析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低。醫生是受益者——設備讓他們不必那麼費力就得到正確的答案。它們也越來越普及了,通過逐步複雜的程式設計,醫療設備不僅可以由專科醫生使用,逐漸也可以由全科醫生,護理師,護士,甚至是普通大眾也可以通過手機附帶的硬體或 App 來操作。

隨著多種個人基因組學,量化自身(quantifed self),行動診斷技術越來越普及,前文提到的最後一步也開始實現了。這些技術從人的身體中獲得數據,並將這些數據儲存在我們的手機裡,而對數據的分析將由軟體來實現。
因此,由非醫生進行的醫療診斷更多了。

核心是行動可寫程式的醫療記錄,存有所有的診斷和測試結果,就像 Apple 的 HealthKit,其核心就是一系列的數據容器,裝著你的心率、血壓、鍛煉等等一系列的數據。
這些診斷史並不一定就是「大數據」;只是這些數據之前沒有被追蹤或者交叉比對。一旦類似 HealthKit 的技術獲得牽引,上百萬的軟體工程師都可以在沒有醫療背景的情況下開發新的應用,而不用傷害到使用者。

現在你會毫不猶豫地接受這樣一個事實:車庫裡的沒有什麼學歷的男孩可以寫出一個前端程式來分析你的郵件,告訴你何時是最佳的回覆時間,或用你的郵件數據做出一些有趣,意想不到又很有價值的事。明天呢?也許你很快就會開始更多地依賴車間裡開發出的 iPhone 應用程式而不是醫生來分析你的個人診斷數據了。

7. 線上市場 Online Marketplaces

我們持續看到線上市場上的巨大變革。第一代網路公司已經見證像 eBay 和 Craigslist 這樣的公司成為同行業市場的贏家。但是企業家們還在創建下一代的線上市場。

很多非常有趣的網路商家仍建立在「掏空」Craigslist 的基礎上,致力於在 Craigslist 的主要類別上更好地服務使用者(例如:轉租/短租、假期出租、共乘)。

行動設備使新一代的「行動第一」的市場顯示出卓越的易用性,並可以在一天中不斷獲取市場上的資訊。具體的行動應用市場是「人才市場」(我之前談到過),消費者可以享受特別定制的服務,合同工也可以借此尋找機會。線上市場被應用到新的領域。其中之一就是將市場動態用於服務商業需求,比如 B2B 大型設備租賃。

這僅僅是開始。

儘管現在市場出現了很多新的形式(與10-15年前我在eBay看到的相比),我堅信從前的原理仍然適用。
為什麼?因為「完全競爭市場」。經濟學一貫認為這只是一個理論結構,但依據我在很多網路公司的工作經驗,我認為這在現實世界中是真實存在的。

現今的新市場必須培育管理「完全競爭市場」來發展壯大。
首先,什麼是「完全競爭市場」?投資百科將它定義為能滿足以下五個特征的市場結構——我用eBay的例子來解釋:

1. 所有公司銷售同一產品。
顯然不是在eBay上出售的所有商品都相同。但是只有少數商品是真正的獨特——「珍品」。最終可比商品間的競爭會帶來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通過競爭減少市場的盈余利潤。

2. 所有公司都是受價者(price taker)。
在 eBay 上,每個賣家都被迫接受買家願意為商品支付的價格。一些賣家可以基於交易建立起的信譽要求少量加價,但也是很小的數額。

3. 所有公司擁有相對小的市場份額。
因為有大量賣家銷售各類的商品,沒有任何一個賣家在某一品類占有大量市場份額。在 eBay 上沒有賣家對整個市場有控制力。

4. 買家完全了解商品的市場行情和價格變化。
所以市場的工作就是整合商品各維度的透明資訊,包括規格參數、成本、安全性。如果奏效參與者會被告知,如果無效久而久之他們就會離開。

5. 進入和退出一個行業自由。
由於進入(和退出)的壁壘很低,這些市場相對平衡有效。eBay上每種品類的競爭都是動態的,但受平衡作用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會一直相等。

管理市場的首要工作就是保護,維持並增強這些主要原則。
在 eBay 為了達到這點,我們遵循以下真言:
維持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每個參與者都有機會通過個人努力而成功。
維持一個完全透明的市場使參與者(尤其是買家)充分了解商品的行情。
致力於安全性使市場為雙方提供盡可能安全的環境以增強彼此信任。
為賣家促進更好的經濟賦權,建立有效結構,使賣家可以達到市場費用。(我在管理 eBay 時,我們估計超過一百萬的賣家靠在我們上平台賺到的錢生活。)

上面說的沒什麼特別的。但是令人驚訝的是極少有市場在這些原理上投資。

8. 安全 Security

目前由兩個方面推動著網路安全行業的發展:
1、已經進入系統的駭客們
2、雲端服務和手機——新的平台已經出現

這兩點使不同技術和新類型的公司得以產生。

如果我們首先考慮新平台,那問題歸根結底就是:當無法再用防火墻保護數據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我們要怎樣去保護手機和雲端資料庫裡的數據?而傳統的數據安全公司都是針對我們的個人數據中心或者個人電腦提供保護。(我說的「保護數據」是指使它遠離病毒,且數據不會被提取。)

但是當存在威脅的環境離開個人電腦和個人數據中心轉向雲端服務和手機時——當計算平台發生轉變——一批新型公司應運而生。平台轉變之時,可能就是新的特許經營企業出現之日。

同樣,我們還會滿腦子想著壞家夥們已經潛入了系統。
系統被入侵所產生的威脅之巨大,以致於世界上所有的公司不得不認清情勢:他們不僅將遭到網路攻擊,黑客也已經潛入系統內了……他們只是不知道而已。

於是,在網路攻擊發生之時及之後,一批新的公司開始啟動並發揮作用。其中一類公司是通過識別破壞是否已經發生以及何處遭到破壞,繼而鎖定目標,使危害不致蔓延。

另一型公司則是使用技術來觀察我們的網路內容和運行情況,持續不斷地監控組織內部的正常網路流量並對數據加以存檔。一旦發現異常情況,要麼對其進行鎖定,要麼採取其他措施。這種類型的公司成為一個非常有趣的類別,因為每個人都會遭到網路攻擊,所以當異常情況發生時,只是人們反應快慢的問題。

在網路安全領域,我關注的最後一類公司,可以稱為反制措施公司。我們怎樣反制攻擊者從而扭轉局勢?我們怎樣展開進攻?這是維護網路安全的輔助性舉措,是穩定凳子的另一條腿。當網路攻擊越來越複雜、導致的損失越來越巨大的時候,這種類型的公司就會獲得更多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感覺到,在網路安全行業如果不採取反制、不以毒攻毒,就意味著自取滅亡。

繼續閱讀:
2016 年重點關注的 16 個科技投資領域(一)
2016 年重點關注的 16 個科技投資領域(二)
2016 年重點關注的 16 個科技投資領域(三)
2016 年重點關注的 16 個科技投資領域(四)

資料來源:Andreessen Horowitz

分享本文 | Share This Page